明報世紀, 八十後看施政談報告 [重建 ‧ 地產---第一話]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世紀 | 世紀.我城 2010-10-28
八十後看施政談報告
編按:特首發表《施政報告》, 強調經濟分享,扶貧救弱。口號喊得動人,但政策能否奏效,有待觀察,有待討論,有待監督。一群八十後年輕人分別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施政報告》提出看法,值得聽聽想想。〈世紀〉版今天先刊兩篇,稍後再續。
[重建]正視市區重建中的地產霸權
文:王浩賢
行走於舊區,與街坊一起跟進私營重建問題的組織者
最 近「地產霸權」、「仇富」的話題引起熱烈討論,而《施政報告》卻沒有正面處理土地壟斷、樓價被操控的問題,實在令人失望。但令人憤怒的是在房屋問題的根源 未有被解決之前,曾蔭權卻在《施政報告》中亂推置業政策,推人去做房奴;更宣告以公、私營重建及更嚴厲的樓宇管制,三管齊下為香港進行「階級清洗」,暗示 窮人及不夠富裕的人一概無得留低。除了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會繼續執行外,政府以成功爭取的態度引入「強拍條例」方便地產商於社區中大舉進行拆遷,並計劃設定 「調解」機制將原本植根社區的小業主合理化迫走。此外,再動用屋宇署以嚴厲手段處理天台屋和「劏房」等基層市民僅有的生活空間。由官商合謀的地產霸權,在 市區重建中波及的不止是基層市民,還向小業主們步步進逼。所謂「官、商、民」合作,最後犧牲的還是市民。面對毁人家園的市區重建, 「仇富」真的是沒有因由嗎?
私營重建基層市民被逼遷
筆者近年在舊區中工作,看到私營重建在社區中造成災難。在發展局長林鄭月 娥提出「釋放土地潛力」的美麗修辭下,強拍門檻被降至八成,私營重建收購愈見頻繁。不單基層市民被逼遷,自住業主、小商戶亦不能倖免。大量於社區中居住多 年的長者更要在晚年經歷重建搬遷,或許這令我們不難明白曾蔭權於《施政報告》中提出須研究讓長者回鄉養老的安排。而伴隨樓宇收購出現的鋪天蓋地血紅橫額、 電話騷擾、縱火、截斷水電、放蟑螂、甚至被人用糞便淋潑大廈單位。「地產霸權」於市區重建中是要叫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面對的暴力。《施政報告》還說要讓市 建局擔當「促進者」角色推動重建,為小業主整合業權,並在有需要時動用「強拍條例」,我們的政府是想做田生第二嗎?
政府大幅推動私營重建, 除了令原應植根在社區的家園和日常生活變成建築在資本流動的浮沙之上,亦造就出新的土地炒賣工具。去年12 月,土地審裁處以底價7.09 億即樓面呎價$3484,批出北角繼園里的強制拍賣令,並最終以底價成交。今年10月,收購者再以$8180/呎售予新世界發展,帳面獲利2.3 倍。地產商的暴利,由此可見。地皮未重建,已透過炒賣在帳面上大幅升值,樓市又怎會有降溫的可能呢?如果我們的食物、日常必需品被如此炒賣,我們的政府會 介入嗎?
曾蔭權於《施政報告》後煞有介事地回應香港不存在地產霸權,但那邊廂卻成立「關愛基金」幫助富商派糖紓緩民間怨憤。這種做法只是意圖維持市民被剝削壓迫的狀况,將社會矛盾的面目再一次模糊。「地產霸權」這隻壓力煲,總有爆發的一日。
--
[地產] 剪不斷理還亂的官商勾結
文:原人
從事研究工作,社區文化關注成員,關注重建和土地議題,目標是揭發香港官商的關係網絡,尤好報章的地產版、與發叔和郭氏家族的相關新聞
社會常提及的是貧富懸殊,但曾特首口中變成貧富差距,二字之別,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現代的社會分工下,貧富差距是無法解決,但貧富懸殊卻不一定存在。貧富懸殊必須政府介入,但貧富差距就成小恩小惠的施捨工程。
藉扶貧政府給地產商(大孖沙)搭台,關愛基金一出,我們和政府都未知基金的工作,只知大孖沙以招新股的速度,火速認投。有趣的是認投的份額,跟我們市民對大 孖沙認知的實力一樣,誠哥五億、郭氏兄弟和四叔各四億,劉鑾雄與兒子則為二億,看,我們香港的市場多麼的有規律,長幼有序,想捐錢也要看實力。
那 邊廂嚴打發水,只是修補特區政府犯下的錯誤,小修小補,講成敢叫「日月換新天」,既絲毫不提降低地價,又給予半年寬限,讓地產商輕易搭上「發水」尾班車; 另一面則在沒有增加公屋供應的情况下,以清理僭建之名,雷厲風行消滅天台屋、套房等庶民空間,施政報告變成厚此薄彼,以「關愛」之名重商抑貧。政府偷換概 念,借「置安心」這類山寨貨代替行之有效的居屋政策,後者不但取得市民支持,更是各大政黨共識,各局長高官不時強調「凝聚共識」,為何達成共識又頓足不前 呢?大孖沙的陰霾揮之不去,不是大聲疾呼就可避嫌,實情只是把利民共識拋之腦後。
剷村拆工廈大孖沙豬籠入水
政府為取土地,填海、剷村、拆工廈,無所不用其技,結果都是將土地賣給大孖沙,賠上我們的自然環境、創意與小工業,讓他們建屋賺錢。而剷村和拆工廈,忙於吵架的郭氏兄弟和入主傳媒的四叔都直接豬籠入水,《施政報告》成為他們的業績報告,釋放大量囤積的工廈和農地土地儲備。
美 國新一輪量化寬鬆(QE2)將帶來通脹、熱錢過盛和經濟泡沫的問題,全球政府正在費煞思量應對,如︰新加坡政府將坡元升值,泰國則課15%業債券稅。香港 抱殘守缺,依賴聯繫滙率、高地價政策、大型基建,這些上世紀刺激或穩定經濟手段維持苟安。終日不是想着跟大孖沙水乳交融,為他們添地建屋,就是融入十全國 十二五規劃,捨本逐末,何如自主回應宏觀經濟轉變,我們亞洲國際都會卻交上白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