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同居男女逼子女飲尿判服務
(明報)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13:15
一對年輕同居男女涉嫌虐待3名子女,包括逼其飲尿,今早在東區裁判法院,各判160小時社會服務令 。
涉案同居情侶為28歲姓楊無業女被告和27歲姓鍾任司機男被告,早前合共承認7項虐兒罪,今早在東區裁判法院,各判160小時社會服務令,並要接受管教子女的培訓及輔導。
裁判官接納兩名被告因管教子女而犯案,並非無故體罰,但行為過火,應作處罰,不過考慮到監禁無補於事,對子女幫助不大,所以接納感化官報告,判處社會服務令。
社署為三名小童申請保護令,由寄養家庭照顧,他們已經適應,並繼續學業。
控罪指出,兩被告於去年4月至今年4月期間,先後在柴灣金源洋樓舊居和小西灣村新居內,7度虐待當時10歲長子、9歲次女和7歲三子。案情透露,女被告與前夫育有4名子女,包括涉案3童和另一6歲女兒。她離婚後,與男被告成為同居情侶,近月再誕下一名男嬰。
今年4月15日,一名社工接見被告的次女,女童供出被虐事件,社工立即約見另外兩童,揭發更多受虐情况。
案情包括去年4月,次女與三子吵嘴,男被告要求兩童坐無影櫈,並執起木棍毆打三子手腳。至去年7月14日至8月31日,三子在水杯內小便,長子協助清洗,兩人被女被告處罰坐無影櫈近兩小時,並遭木棍打四肢,女被告稱他們若再犯,就要飲下小便,未幾三子感便意,無奈依從「母訓」,兩人一併喝下杯中尿液。
去年12月,女被告無故懲罰3童坐無影櫈,三子除了如廁和進食,要從早到晚做蹲下起身動作。至今年4月,次女大力搖晃初生幼弟,男被告喝止無果,指使長子、三子和四女一起猛搖次女,次女痛極嚎哭,男被告遂把電視遙控器塞進其口中達3分鐘,並抽起其雙腳倒豎葱式擲落地,導致她腳部撞向沙發,頭部撼地,事發時女被告在睡房內。
今年4月13日,長子放學後出外玩樂,吩咐妹妹向母親撒謊,稱他需要留校上堂不能提早回家。女被告知悉長子撒謊,命令長子由下午5時至晚上10時,揹著書包踮高腳重複做蹲下起身動作,其間長子只曾趁女被告洗澡、煮食和玩電腦時悄悄休息。及後,男被告返家後聞悉事故,用校呔緊箍長子頸項,令他無法呼吸近10秒,並揮拳捶他的胸口4至5下,警告他以後必須下午4時前回家才准吃晚飯。
社工認為上述虐兒事件事態嚴重,把案件轉介社署報案。今年4月16日男女被告被捕,警誡下保持緘默。3名小童事後送院檢驗,長子右手肘和背部有疤痕,次女口腔有多處潰瘍,三子有鼻敏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後3童已痊癒。
【案件編號:ESCC3793/10】
(即時新聞)
一對年輕同居男女涉嫌虐待3名子女,包括逼其飲尿,今早在東區裁判法院,各判160小時社會服務令 。
涉案同居情侶為28歲姓楊無業女被告和27歲姓鍾任司機男被告,早前合共承認7項虐兒罪,今早在東區裁判法院,各判160小時社會服務令,並要接受管教子女的培訓及輔導。
裁判官接納兩名被告因管教子女而犯案,並非無故體罰,但行為過火,應作處罰,不過考慮到監禁無補於事,對子女幫助不大,所以接納感化官報告,判處社會服務令。
社署為三名小童申請保護令,由寄養家庭照顧,他們已經適應,並繼續學業。
控罪指出,兩被告於去年4月至今年4月期間,先後在柴灣金源洋樓舊居和小西灣村新居內,7度虐待當時10歲長子、9歲次女和7歲三子。案情透露,女被告與前夫育有4名子女,包括涉案3童和另一6歲女兒。她離婚後,與男被告成為同居情侶,近月再誕下一名男嬰。
今年4月15日,一名社工接見被告的次女,女童供出被虐事件,社工立即約見另外兩童,揭發更多受虐情况。
案情包括去年4月,次女與三子吵嘴,男被告要求兩童坐無影櫈,並執起木棍毆打三子手腳。至去年7月14日至8月31日,三子在水杯內小便,長子協助清洗,兩人被女被告處罰坐無影櫈近兩小時,並遭木棍打四肢,女被告稱他們若再犯,就要飲下小便,未幾三子感便意,無奈依從「母訓」,兩人一併喝下杯中尿液。
去年12月,女被告無故懲罰3童坐無影櫈,三子除了如廁和進食,要從早到晚做蹲下起身動作。至今年4月,次女大力搖晃初生幼弟,男被告喝止無果,指使長子、三子和四女一起猛搖次女,次女痛極嚎哭,男被告遂把電視遙控器塞進其口中達3分鐘,並抽起其雙腳倒豎葱式擲落地,導致她腳部撞向沙發,頭部撼地,事發時女被告在睡房內。
今年4月13日,長子放學後出外玩樂,吩咐妹妹向母親撒謊,稱他需要留校上堂不能提早回家。女被告知悉長子撒謊,命令長子由下午5時至晚上10時,揹著書包踮高腳重複做蹲下起身動作,其間長子只曾趁女被告洗澡、煮食和玩電腦時悄悄休息。及後,男被告返家後聞悉事故,用校呔緊箍長子頸項,令他無法呼吸近10秒,並揮拳捶他的胸口4至5下,警告他以後必須下午4時前回家才准吃晚飯。
社工認為上述虐兒事件事態嚴重,把案件轉介社署報案。今年4月16日男女被告被捕,警誡下保持緘默。3名小童事後送院檢驗,長子右手肘和背部有疤痕,次女口腔有多處潰瘍,三子有鼻敏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後3童已痊癒。
【案件編號:ESCC3793/10】
(即時新聞)
港童承受挫折能力有70分
港童承受挫折能力有70分
(星島)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不少人認為港童心靈脆弱,但一項調查顯示,港童整體承受挫折能力平均有近七十分。調查機構指分數屬不俗水平,家長的支持、師友的讚許,及參加校外活動,有助港童提升挫折容忍力。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在本年二至六月,訪問四所小學合共四百七十一名小五及小六學生。調查顯示,受訪者整體挫折容忍力,如以一百分為滿分計算,受訪者平均獲近七十分,單位主任陳子陞指水平不俗。他又指,與家長分享心事、獲老師和朋友讚許,及參加校外活動,有助港童提升挫折容忍力。
家長應具體讚許
「好想喊,但在學校忍住,因為怕瘀。」現時讀第一組別小學的小五學生陳靄汶,小四時在數學考試獲丙級,被母親責罵後曾一度質疑自己的能力,她反思後克服壓力,認為「算吧,已經過去了,下次考試再努力。」
不過,社工徐玉華指:「現時父母高度保護子女,令其欠缺『實戰經驗』,認知上以為可應付難關,其實不然。特別是中西區名校多,子女成績跌一跌,連媽媽都喊埋一份。」
她建議兒童遇挫敗時,先冷靜及自我安慰以平復情緒,又建議家長不應只見到挫折,而忽略原因。她又提醒家長應具體讚許,不宜只空泛地讚「你好叻、你好乖」,父母平日應抽十五至二十分鐘與子女溝通,盡訴心底話。記者 林玉藍
-
家長喜「直資」懶理「混帳」
(星島)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審計報告披露多所直資學校違規,但似乎未影響家長為子女揀選入讀直資學校的意欲。位於黃竹坑的港大同學會書院昨舉行中一收生簡介會,吸引近五百人出席,校方趁機於會上向家長澄清,審計報告指該校錯誤預測儲備為赤字等多項批評。家長普遍認為,不會因審計報告而放棄選報直資學校,認為最緊要有辦學質素。
記者:陳家俊
二○○六年創校的港大同學會書院與港大同學會小學同屬「一條龍」學校,每年約有五百人競逐四十個中一外校生學額,平均十三人爭一學位。該校昨舉行開放日及中一收生簡介會,有近五百名家長出席。提到審計報告對該校的批評時,校監李黃眉波稱,該校在二○一二年才有首屆畢業生,無校友校董屬正常,該校設有獨立財務委員會作內部核帳,四名委員為執業會計師,確保學校財務正常。
至於校方在○八學年預測營運儲備為六百多萬元赤字,但最終有八十萬元盈餘,校長陳錦偉指,校方對財政預算保守,當年學生流失率及聘請教職員人數較預期少,加上政府的按額津貼增加,才出現誤差。
校方趁機解畫
家長劉太表示,只會為兒子報讀直資中學,審計報告從未影響她的選校策略。她說,會考慮選報涉及財務混亂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她說:「作為家長只看(成績)結果。」
來自台灣的孫太稱,擔心直資學額競爭激烈,無懼審計報告對直資學校批評,認為最緊要是教學質素。另一名家長吳太則指:」直資學校可讓女兒在學業以外有更多發揮,當然,違規較嚴重、口碑欠佳的直資校,就未必考慮。」
(星島)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不少人認為港童心靈脆弱,但一項調查顯示,港童整體承受挫折能力平均有近七十分。調查機構指分數屬不俗水平,家長的支持、師友的讚許,及參加校外活動,有助港童提升挫折容忍力。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在本年二至六月,訪問四所小學合共四百七十一名小五及小六學生。調查顯示,受訪者整體挫折容忍力,如以一百分為滿分計算,受訪者平均獲近七十分,單位主任陳子陞指水平不俗。他又指,與家長分享心事、獲老師和朋友讚許,及參加校外活動,有助港童提升挫折容忍力。
家長應具體讚許
「好想喊,但在學校忍住,因為怕瘀。」現時讀第一組別小學的小五學生陳靄汶,小四時在數學考試獲丙級,被母親責罵後曾一度質疑自己的能力,她反思後克服壓力,認為「算吧,已經過去了,下次考試再努力。」
不過,社工徐玉華指:「現時父母高度保護子女,令其欠缺『實戰經驗』,認知上以為可應付難關,其實不然。特別是中西區名校多,子女成績跌一跌,連媽媽都喊埋一份。」
她建議兒童遇挫敗時,先冷靜及自我安慰以平復情緒,又建議家長不應只見到挫折,而忽略原因。她又提醒家長應具體讚許,不宜只空泛地讚「你好叻、你好乖」,父母平日應抽十五至二十分鐘與子女溝通,盡訴心底話。記者 林玉藍
-
家長喜「直資」懶理「混帳」
(星島)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審計報告披露多所直資學校違規,但似乎未影響家長為子女揀選入讀直資學校的意欲。位於黃竹坑的港大同學會書院昨舉行中一收生簡介會,吸引近五百人出席,校方趁機於會上向家長澄清,審計報告指該校錯誤預測儲備為赤字等多項批評。家長普遍認為,不會因審計報告而放棄選報直資學校,認為最緊要有辦學質素。
記者:陳家俊
二○○六年創校的港大同學會書院與港大同學會小學同屬「一條龍」學校,每年約有五百人競逐四十個中一外校生學額,平均十三人爭一學位。該校昨舉行開放日及中一收生簡介會,有近五百名家長出席。提到審計報告對該校的批評時,校監李黃眉波稱,該校在二○一二年才有首屆畢業生,無校友校董屬正常,該校設有獨立財務委員會作內部核帳,四名委員為執業會計師,確保學校財務正常。
至於校方在○八學年預測營運儲備為六百多萬元赤字,但最終有八十萬元盈餘,校長陳錦偉指,校方對財政預算保守,當年學生流失率及聘請教職員人數較預期少,加上政府的按額津貼增加,才出現誤差。
校方趁機解畫
家長劉太表示,只會為兒子報讀直資中學,審計報告從未影響她的選校策略。她說,會考慮選報涉及財務混亂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她說:「作為家長只看(成績)結果。」
來自台灣的孫太稱,擔心直資學額競爭激烈,無懼審計報告對直資學校批評,認為最緊要是教學質素。另一名家長吳太則指:」直資學校可讓女兒在學業以外有更多發揮,當然,違規較嚴重、口碑欠佳的直資校,就未必考慮。」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遺孤﹕後父不伏法 母屍不下葬 港富婆內地被夫肢解 兇手僅判死緩
(明報)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05:05
【明報專訊】香港千萬富婆林凡今年初被丈夫謀殺分屍成六塊後,兇手僅被內地法院判處死刑緩刑,富婆遺下的一對年輕子女更遭兇手的家人來港追討家產,小兄妹慨嘆「終日生活在可怕陰影中」,恐曾在內地任職公安的兇手會靠人士關係提早獲釋,威脅他們日後的生活和人身安全。林凡的女兒在港區人大代表 支持下,連日向內地法院提出抗訴,要求槍斃兇手,「媽媽的屍體仍在殮房,兇手不槍斃,我們不下葬,否則對不起媽媽!」
港人代支持 提出抗訴
兩兄妹誓言追究到底,妹妹Lily說,母親慘被分屍,二人恐內地司法不公,強忍悲痛,堅持現場監察法醫兩次解剖殘肢的恐怖畫面,「沒辦法,一定要堅持!兇手太無人性,最可怕是,他是我們繼父,曾經跟我們一起生活,殺死媽媽後,竟仍然不斷逼害我們」。她說,只有等兇手槍斃後才會把母親遺體運返香港下葬,「到時我會跟她說﹕我們已經走出陰影,我們會好好活下去」。
這宗轟動一時的碎屍案,女死者林凡身家估計達數千萬元,在中港有10多間物業。她遺下姓楊的子女Lily和Steven稱,兄妹二人年僅兩三歲時,母親便與父親離婚,其後改嫁內地人陳德倉,其中3幢房屋以陳的名義購買,另3幢兩人聯名持有,其後陳德倉不滿外母同住,逼她入住老人院。
湛江市中級人民法院11月19日以審判長梁文彥名義發出的判決書指出,陳德倉今年1月扼殺林凡,然後提走其內地存款約100萬元,又向其子女出示一張手寫簽單,稱其母欠他900萬元巨債,要求「母債子女償」,至陳德倉被捕,仍多次向公安說謊,先稱林凡被神秘軍車接走失蹤;後稱她與自己因家事爭執,其間滑倒撞石而死;再謂妻子先動手打他,他反抗推對方撞欄墮海;最後才承認驚人案情——他扼殺妻子後,砍下其頭顱,分屍成5包6塊,埋在其姊姊家的沙井內。
家人任幹部 疑人事關係保命
判決書稱,是死者先動手打人,「有一定的過錯」,辯方又指香港廢除死刑,不宜把陳德倉判死刑。最後,陳德倉被判故意殺人罪成,處以死刑,但「立即執行的量刑意見欠當,不予採納」,遂判緩刑兩年。有本港熟悉內地法律的學者批評判刑不公義,以罪犯手段之惡劣「無可能不槍斃」,被告若在緩刑期間表現良好,即可改判無期徒刑,繼而可再減刑為監禁20年,然後可申請保外就醫出獄,故陳德倉日後有可能重獲自由。
兇手吞沒家產 妹被迫放棄升學
Lily對判刑不公感憤怒﹕「兇手三番四次對公安講大話,在庭上竟然說『不知為何,糊裏糊塗就把手放在媽媽的頸上』,法院竟然相信他說母親動手在先,根本就是給他減刑,放他一條生路!」Lily說,陳德倉曾在內地當公安,其家人在湛江任幹部,懷疑他靠人事關係保命。
兄妹二人說,與生父自幼分開,關係疏離,如今母親又被繼父殺死,親戚亦已全部移民海外,僅剩下兩人在港相依為命,哥哥正在科技大學讀書,妹妹因交不起學費,被迫放棄在美國攻讀大學,回港辦理母親後事,靠出租母親名下一物業及另一母親與陳德倉聯名的物業生活。
收電話騷擾 遭兇手兄追「租金」
停學後打工幫補家計的Lily稱,母親失蹤後,陳德倉立刻安排其親人到香港其母親的公司,其後夾萬中的財物不翼而飛,兄妹已報案,警方列爆竊案處理。陳德倉被捕後,Lily和Steven又不斷收到匿名騷擾電話,近日更接到陳兄陳德川發出的律師信,追討一幢聯名物業的每月租金,「我們每日都生活在陰影之中,很害怕他如果出獄,會對我們不利」。
Lily說,母親生前曾表示,今年會與陳離婚,然後帶子女移民,如今她分成6塊的屍體仍在殮房,「兇手不槍斃,絕不下葬」,兄妹已在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協助下向內地法院提出抗訴,但內地當局仍未回覆。
【明報專訊】香港千萬富婆林凡今年初被丈夫謀殺分屍成六塊後,兇手僅被內地法院判處死刑緩刑,富婆遺下的一對年輕子女更遭兇手的家人來港追討家產,小兄妹慨嘆「終日生活在可怕陰影中」,恐曾在內地任職公安的兇手會靠人士關係提早獲釋,威脅他們日後的生活和人身安全。林凡的女兒在港區人大代表 支持下,連日向內地法院提出抗訴,要求槍斃兇手,「媽媽的屍體仍在殮房,兇手不槍斃,我們不下葬,否則對不起媽媽!」
港人代支持 提出抗訴
兩兄妹誓言追究到底,妹妹Lily說,母親慘被分屍,二人恐內地司法不公,強忍悲痛,堅持現場監察法醫兩次解剖殘肢的恐怖畫面,「沒辦法,一定要堅持!兇手太無人性,最可怕是,他是我們繼父,曾經跟我們一起生活,殺死媽媽後,竟仍然不斷逼害我們」。她說,只有等兇手槍斃後才會把母親遺體運返香港下葬,「到時我會跟她說﹕我們已經走出陰影,我們會好好活下去」。
這宗轟動一時的碎屍案,女死者林凡身家估計達數千萬元,在中港有10多間物業。她遺下姓楊的子女Lily和Steven稱,兄妹二人年僅兩三歲時,母親便與父親離婚,其後改嫁內地人陳德倉,其中3幢房屋以陳的名義購買,另3幢兩人聯名持有,其後陳德倉不滿外母同住,逼她入住老人院。
湛江市中級人民法院11月19日以審判長梁文彥名義發出的判決書指出,陳德倉今年1月扼殺林凡,然後提走其內地存款約100萬元,又向其子女出示一張手寫簽單,稱其母欠他900萬元巨債,要求「母債子女償」,至陳德倉被捕,仍多次向公安說謊,先稱林凡被神秘軍車接走失蹤;後稱她與自己因家事爭執,其間滑倒撞石而死;再謂妻子先動手打他,他反抗推對方撞欄墮海;最後才承認驚人案情——他扼殺妻子後,砍下其頭顱,分屍成5包6塊,埋在其姊姊家的沙井內。
家人任幹部 疑人事關係保命
判決書稱,是死者先動手打人,「有一定的過錯」,辯方又指香港廢除死刑,不宜把陳德倉判死刑。最後,陳德倉被判故意殺人罪成,處以死刑,但「立即執行的量刑意見欠當,不予採納」,遂判緩刑兩年。有本港熟悉內地法律的學者批評判刑不公義,以罪犯手段之惡劣「無可能不槍斃」,被告若在緩刑期間表現良好,即可改判無期徒刑,繼而可再減刑為監禁20年,然後可申請保外就醫出獄,故陳德倉日後有可能重獲自由。
兇手吞沒家產 妹被迫放棄升學
Lily對判刑不公感憤怒﹕「兇手三番四次對公安講大話,在庭上竟然說『不知為何,糊裏糊塗就把手放在媽媽的頸上』,法院竟然相信他說母親動手在先,根本就是給他減刑,放他一條生路!」Lily說,陳德倉曾在內地當公安,其家人在湛江任幹部,懷疑他靠人事關係保命。
兄妹二人說,與生父自幼分開,關係疏離,如今母親又被繼父殺死,親戚亦已全部移民海外,僅剩下兩人在港相依為命,哥哥正在科技大學讀書,妹妹因交不起學費,被迫放棄在美國攻讀大學,回港辦理母親後事,靠出租母親名下一物業及另一母親與陳德倉聯名的物業生活。
收電話騷擾 遭兇手兄追「租金」
停學後打工幫補家計的Lily稱,母親失蹤後,陳德倉立刻安排其親人到香港其母親的公司,其後夾萬中的財物不翼而飛,兄妹已報案,警方列爆竊案處理。陳德倉被捕後,Lily和Steven又不斷收到匿名騷擾電話,近日更接到陳兄陳德川發出的律師信,追討一幢聯名物業的每月租金,「我們每日都生活在陰影之中,很害怕他如果出獄,會對我們不利」。
Lily說,母親生前曾表示,今年會與陳離婚,然後帶子女移民,如今她分成6塊的屍體仍在殮房,「兇手不槍斃,絕不下葬」,兄妹已在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協助下向內地法院提出抗訴,但內地當局仍未回覆。
少年「諾獎」冠軍盼當「星之女」
(星島)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06: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四名預科生憑科研成果,於有中國青少年「諾貝爾獎」之稱的「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中脫穎而出,奪得一個一等獎及三個三等獎。勇奪一等獎的楊穎琪,更是首名奪得此殊榮的女生;她表示會再接再厲,參加「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希望成為第二位「星之女」。
四名於「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揚威的港生,包括聖保祿學校中七生楊穎琪、協恩中學中六生連佩珩、迦密柏雨中學中七生陳凱誼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六生「星之子」劉德健;其中楊穎琪更憑研究作品「鐵之吸收術師」奪得一等獎。
會考奪得二十九分的楊穎琪坦言,自小受到從事藥劑師的父親影響,所以很喜歡化學,「小四開始喜歡留意標籤,知道物件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由於從新聞報道留意到巴格達的污水問題嚴重,她忽發奇想,利用被視為廢物的暖手包粉末,過濾污水中的重金屬物質,最終獲得批委會一致好評。
科研工作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楊穎琪表示,花了五個多月進行百多次實驗,才成功測試出不同暖手包粉末,對污水中八種重金屬的吸附程度。她更表示,將以這項研究參加「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期望能成為本港第二名「星之女」。
至於曾多次奪得科學獎的「星之子」劉德健,憑「智慧防塵電腦主機殼」奪得三等獎;他表示,經常留意到因為電腦過熱而引起火警的新聞,於是構思研製能於電腦機箱除塵的裝置,當機箱封塵時,會發出訊號通知用家清理。對於能奪得三等獎,劉德健認為由於他的研究非常實用,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是優勝之處;他表示,這是他的第三項研究作品,期望將來能為研究申請專利。
為期七日的第十屆「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上月在北京舉行,共吸引五百八十一名來自全國的高中學生參加,包括四名得獎港生。經過三輪遴選,首一百名學生進入終評,並從中選出十五名一等獎、三十五名二等獎、五十名三等獎。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四名預科生憑科研成果,於有中國青少年「諾貝爾獎」之稱的「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中脫穎而出,奪得一個一等獎及三個三等獎。勇奪一等獎的楊穎琪,更是首名奪得此殊榮的女生;她表示會再接再厲,參加「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希望成為第二位「星之女」。
四名於「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揚威的港生,包括聖保祿學校中七生楊穎琪、協恩中學中六生連佩珩、迦密柏雨中學中七生陳凱誼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六生「星之子」劉德健;其中楊穎琪更憑研究作品「鐵之吸收術師」奪得一等獎。
會考奪得二十九分的楊穎琪坦言,自小受到從事藥劑師的父親影響,所以很喜歡化學,「小四開始喜歡留意標籤,知道物件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由於從新聞報道留意到巴格達的污水問題嚴重,她忽發奇想,利用被視為廢物的暖手包粉末,過濾污水中的重金屬物質,最終獲得批委會一致好評。
科研工作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楊穎琪表示,花了五個多月進行百多次實驗,才成功測試出不同暖手包粉末,對污水中八種重金屬的吸附程度。她更表示,將以這項研究參加「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期望能成為本港第二名「星之女」。
至於曾多次奪得科學獎的「星之子」劉德健,憑「智慧防塵電腦主機殼」奪得三等獎;他表示,經常留意到因為電腦過熱而引起火警的新聞,於是構思研製能於電腦機箱除塵的裝置,當機箱封塵時,會發出訊號通知用家清理。對於能奪得三等獎,劉德健認為由於他的研究非常實用,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是優勝之處;他表示,這是他的第三項研究作品,期望將來能為研究申請專利。
為期七日的第十屆「明天小小科學家」比賽,上月在北京舉行,共吸引五百八十一名來自全國的高中學生參加,包括四名得獎港生。經過三輪遴選,首一百名學生進入終評,並從中選出十五名一等獎、三十五名二等獎、五十名三等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