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三歲前的故事

有你支持 懷孕無憂
(明報)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許多人說大肚婆的情緒,就像天氣般變幻莫測,一時陽光普照,一時陰霾密佈,心情大起大落。這亦難怪,由於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胎兒的健康、工作安排,以至產後照顧嬰兒等,都會對媽媽帶來不少的憂慮,令其情緒起伏不定。有專門研究孕婦、產婦心理健康的精神醫學系講師表示,不同孕期的準媽媽,所面對的壓力及憂慮均不同,最能夠令準媽媽「藥到病除」的,則莫過於得到丈夫和家人的關懷和支持。

在懷孕40周期內,準媽媽從懷孕的一刻開始,就要面對不少的身心變化。

懷孕三階段 情緒起落大

第一階段﹕懷孕第一個月到第三個月屬初期,計劃生育的準媽媽當然在此時能夠感受到懷孕的喜悅,可是也有部分意外懷孕的媽媽,會有以下的想法,例如﹕「我上兩星期還與友人把酒暢飲」、「我曾吃過某些藥物、食物,會否對胎兒有影響」,這些對她們來說,很容易造成壓力。即使在正常懷孕過程中,亦要渡過初期的安胎期,不少準媽媽會因擔心流產而忐忑;還有身體開始變樣,加上生理、荷爾蒙變化,作悶、孕吐不適,均會影響情緒起伏,令她們焦躁、易怒,反應過度。

第二階段﹕懷孕第四個月到第八個月左右,此階段的胎兒較穩定,準媽媽也漸漸習慣身體及生活的變化,不過她們需要接受定期檢查,難免擔心有不利胎兒的消息,例如畸形、缺陷或受到不良刺激,造成焦慮。

第三階段﹕懷孕末期至生產這段時間,孕婦會容易擔心生產的痛楚和安全,加上體型變得笨拙,做起事來會因不方便和吃力而感到沮喪,又或為擔心將來教養孩子、自己能否做好母親的角色等問題而產生壓力。

從事產前/產後抑鬱研究多年的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講師兼心理學家李美瑩博士表示,如果以上的憂慮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緩解和疏導,就會形成心理壓力,嚴重者可能會患上產前抑鬱症 。

及早識別 預防產後抑鬱

港大精神醫學系曾於2007年的調查研究,顯示超過一半(54%)及超過三分一(37.1%)的孕婦在產前評估中至少一次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狀,這比以前的估計高出不少。初步研究也發現,產前焦慮和抑鬱不但情况普遍,也會隨著懷孕的不同階段而有變化,因此持續性的評估對識別和處理孕婦的情緒問題是必要的,也有利於預防產後抑鬱症。

李美瑩表示,過去大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處理產後抑鬱症上,但對於產前心理變化,卻很容易被誤解為這時期的常態而被忽略。外國有調查顯示,有產前抑鬱症的患者,患上產後抑鬱症的機率比其他人高6倍。因此能保持產前心理健康,對母嬰發展都很重要。

家人支持 尋找紓壓良方

她指出,孕婦情緒變化呈「U」形,分別在第一及第三階段見高峰,第二階段是相對平穩的蜜月期。但並非人人都是這樣,有些人在懷孕過程中只出現一次焦慮或抑鬱症狀,解決後便沒再重複,也有些人整個懷孕期都非常緊張。

李美瑩指處理孕婦的情緒問題,只是遷就未必能「解決」壓力問題,需要家人具體的留意、聆聽和關心她的困難,予以支持,願意分享、分析、分擔「憂慮」,改變負面思維最重要。她說﹕「每個人紓緩壓力的方法不同,有些人看書、聽音樂,有些人喜歡逛街,最重要是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而不是為完美而借鏡別人的『良方』,例如別人說聽莫扎特會令胎兒聰明,但並非個人愛好而勉強做,只會徒添壓力。」

她提醒各位孕婦或丈夫,產前焦慮或抑鬱不易被察覺,「當她無法履行日常的工作,或者人際關係惡化,便需要找專業人士輔助。但孕婦除了要學習自我調適情緒壓力外,家人也應多予體諒和支持她走過懷孕的日子,這對孕婦及胎兒都有正面的效果」。

文﹕袁岱霏
編輯﹕賴宇曼

-
男士產後抑鬱症
(星島)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06: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以前我們間中會講笑說別的男士有產後抑鬱症。現在——大發現!真有男士產後抑鬱症!

  這新聞香港傳媒都有報道,弗吉尼亞醫學院調查了二萬八千名男人,發現大約一成新任父親會出現產前或產後抑鬱,而嬰兒在十二個星期大時,爸爸患上產後抑鬱的比率最高,約四分之一。

  女人生仔後,因荷爾蒙改變引致產後抑鬱症,但男士做了爸爸,荷爾蒙並無改變,何以也會抑鬱?原因不難猜:擔心要搵多些錢、擔心與太太關係改變、要幫手湊仔引致經常睡眠不足……等等。

  不過,男士產後抑鬱其實非今天才得證實,二○○八年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病學專家調查八千四百多名父親,發現三百多名父親在子女出生後八星期出現抑鬱症徵狀。

  然而我認為這多少是現代人過分強調/誇張健康和精神問題的反映。做父親的不是不可能有抑鬱,而是如果樣樣都給一個特定醫學專有名詞,只會將輕微問題誇大。本來只是湊BB以致疲累的,一聽到有男士產後抑鬱症,馬上就會說:「是了!是了!這是我!」

  此外,日後,我們不難見到如「男士經前狂躁症」(當然是指男士的女友月經到前,引致男士焦躁的症狀)、「男士腋毛露出焦慮症」(即男士對女友腋毛露出引致的焦慮症狀)、「男士被拍走光照焦慮症」(即男士擔心女友被拍走光照的焦慮症狀)

  圖:馮禮慈
  (此君曰 馮禮慈)
-
孕婦飲食油膩 恐貽子女先天缺陷
(路透)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00:31


(路透倫敦6日電)科學家今天說,母親如果在懷孕前或過程中吃高油脂飲食,可能讓子女面臨出現先天缺陷的風險。

英國研究人員以老鼠實驗發現,孕婦的飲食可能與胎兒的遺傳基因相互作用,因而影響所出現先天缺陷的種類與嚴重性,諸如先天心臟疾病和顎裂。

主持這項研究的是牛津大學維康信託基金會人類遺傳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的班賽姆(Jamie Behtham),他說:「我們首度能證明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能影響子宮內胚胎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中央社(翻譯)

-
母乳母語﹕媽媽感冒 應繼續授乳
(明報)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問患病中的媽媽可否餵哺母乳?尤其她患有傳染病,就更擔心細菌或病毒會透過乳汁傳給寶寶。我建議除非媽媽病得很嚴重,體力無法支持她餵哺寶寶,否則大部分情况下,媽媽毋須停止授乳,以下為不同情况,讓我一一說明。

母乳抗體如度身訂做疫苗

問﹕媽媽患感冒可否繼續授乳?

答﹕感冒或流感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空氣和接觸患者的分泌物,透過乳汁傳播的機率很微。無論是否餵哺母乳,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相反媽媽的抗體會透過母乳直接輸送給寶寶,最重要是這些抗體是針對性的,有如是給寶寶度身訂做的疫苗一樣!曾有媽媽對我說﹕「全家人都病了,只有初生的小寶寶倖免,相信這是母乳的功效吧!」

問﹕我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很擔心孩子受感染,可否授乳?

答﹕全球約有3.5億人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在東南亞地區,包括香港在內,乙型肝炎帶病毒率處於高水平(高於8%)。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帶病毒的母親於分娩期間將病毒傳染給嬰兒,出生後盡快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可即時減低病毒傳給嬰兒的風險。此外,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亦能有效地保護寶寶。故乙型肝炎帶病毒母親應該餵哺母乳,亦毋須擔心病毒從乳汁傳給孩子。

問﹕若媽媽患有肺結核要接受最少6個月藥物治療,應否繼續授乳呢?

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只要媽媽接受藥物治療,寶寶亦同時需要接受預防性的藥物治療,媽媽應該繼續授乳。由於肺結核主要經空氣傳播,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於開始服藥的兩星期內,媽媽宜暫時與寶寶分開及停止直接授乳。在此期間應定時擠奶,擠出的奶一樣可給寶寶飲用。兩個星期的藥物治療已經可有效地減低肺結核的傳染風險,此時媽媽可放心回復直接授乳了。治療肺結核的藥物都不會對乳汁和嬰兒有不良影響,毋須在整個治療過程停止授乳。

乳房生疱疹不宜餵哺

問﹕媽媽在患上哪些傳染病下,必須停止餵哺母乳?

答﹕媽媽若在乳房皮膚上患有一型疱疹病毒的水疱,為免寶寶接觸患處而感染疱疹病毒,建議暫停授乳,直至所有水疱消退。患病期間,應定時擠奶以維持奶量,擠出的奶亦不宜飲用。另外,愛滋病帶病毒者也不適宜餵哺母乳。但是在一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缺乏清潔安全的水源和配方奶,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使用不潔的母乳替代品的風險比母乳餵哺還要高,則建議愛滋病帶病毒媽媽以全母乳餵哺6個月。加上媽媽於懷孕時若已開始服用抗愛滋病病毒的藥物治療,通過母乳而感染寶寶的機率可從20%降低至2.2%。有些國家更有消毒母乳的設施,適當地加熱能將擠出的母乳內的愛滋病病毒消除。

(此專欄隔周日刊出)

文﹕馮慧嫺醫生(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母乳餵哺工作小組成員,以母乳餵哺3名現年3至8歲的兒女)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