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急速 莫再拖延處理
(經濟日報)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06:00
【經濟日報專訊】統計處昨公布本港人口的推算估計,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佔人口比重由去年的一成三,將激增至三九年的兩成八。人口老化已是全球都要面對的老大難題,早有緩解方向,惟充滿矛盾與爭論,需要政府有魄力,盡速著手處理。
全球皆陷困局 改革均遭反彈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家庭如是,對社會亦如是,惟社會與家庭一樣,得處理好收支問題。據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專題報告,本港人口將由去年的七百萬人,增至三九年近八百九十萬人;但長者數目增長更快,由去年佔人口一成三,激增至三九年的兩成八,顯見人口老化問題嚴重。
上述推算並不令人意外,因人口老化已是老生常談,如過去十多年本港談論醫療改革尤其融資問題,一個主因就是人口老化將令醫療負擔不勝負荷。
更何況,人口老化已是全球問題,例如現時不少經濟學家指出,全球經濟陷入長期低增長困局,此不但因金融海嘯衝擊,更重要是全球如美歐日甚至中國都有人口老化重壓,令經濟動力與消費力都將不斷緩減。老化率全球之最的日本,九十年代泡沫爆破後,人口老化長期拖累復甦,便是活生生的例證。
正因全球都面對人口老化考驗,各國都已提出甚或試行部分應對方案,包括鼓勵生育、改革移民政策、提高退休年齡、削減退休福利、醫療福利保險化、逆按揭等,以活化人口、提升競爭力與生產力、應對醫療福利支出等,建議可謂不勝枚舉。
但各國尤其日本仍無法緩解人口老化的負面影響,底因是改革難免觸動各方利益,如吸引年輕高學歷移民,遭受勞工以至排外團體大力反彈;提高退休年齡與削減退休福利等,又會得罪人數日眾的長者選票票源等,令改革舉步維艱。
類似情況亦見於香港,最明顯的是醫療融資改革,港府提出討論前後已十多年,遭各方爭論角力,令探討斷斷續續,方案推出又擱下,至今仍在拖拉。
陣痛無可避免 港府要有承擔
問題是愈拖只會愈難脫困,人口老化的負面影響只會愈廣愈重。港府不論在福利與醫療改革,人口政策如優才計劃、優化每日一百五十個內地移民本港人口的質素等,都莫因爭論繼續迴避,需有魄力盡早展開社會討論,形成主流共識,推動改革,令長者非但不是社會擔子,更是社會之寶。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
-
命要長 還要活得優質
(星島)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06:30
(綜合報道)
港人平均壽命位居全球第二,而且會愈來愈長命。政府要為社會人口老化籌謀,個人亦要為自己漫長退休生活的需要做好部署。命要長,還要活得優質。
去年本港女性平均壽命達八十六點一歲,全球排名僅次於日本,男性平均壽命七十九點八歲,僅次於中東國家卡塔爾。港府統計處估計,三十年後,本港男女平均會添壽約四歲。
相對於整體人口,年滿六十五歲長者所佔的比例,將由去年的一成三,倍增到兩成八。每千個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要供養的老人家數目,會由現時一百七十一個增加到四百五十四個,即由六供一變成兩供一。可以想像,三十年後工作人口供養老年人口會遠比現在吃力。
這個吃力程度,部分會反映在個人供養家中長者的開支,例如獨生子女結成夫婦要供養家中四位長者;部分則通過政府的資源調配,反映在對其他福利的削減或者稅收的增加。
醫保供款 遲早要面對
為了確保本港的低稅經濟持續發展,政府除適度擴展老人服務之外,也透過政策鼓勵或強逼大家「積穀防老」。強制性公積金是明顯的強逼儲蓄例子。
長者人口上升,政府資源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其一是包括生果金等的直接現金補貼,其二是老人院舍的需求,其三是醫療承擔。
政府曾經考慮為生果金引入全面資產審查機制,由於老人家感到自己利益會受到有形無形的損害,社會強烈反對。在紓緩院舍需求方面,則可以透過鼓勵家居照顧、推行回鄉津貼等措施,達到雙贏之局,既可紓緩資助院舍宿位的壓力,亦可以讓長者過較具私隱、尊嚴和寫意的生活。
醫療方面,人老了通常毛病比較多,兩年前一項調查中,七成受訪長者報稱有長期病患。要確保本港的公私營醫療得到足夠的資源維持優質服務,社會不能夠迴避引入全民參與的供款醫療保險制度。另一途徑是透過健康的生活習慣來減輕對醫療的需求。
積穀防老 金錢加健康
卡塔爾男女不平等情況比香港嚴重,男人全球最長命,女人前五位不入。日本則女人最長命,男人今年剛跌出五甲,原因是男人承受較大的壓力,而長者自殺、酗酒等社會問題比以前嚴重。
治安穩定,醫學昌明,有助延長人的壽命。但是,如果老來活得潦倒,百病纏身,要借錢消愁,長命的意義就打了折扣。
香港人為自己老年籌謀,多注重在理財方面,明知自己的強積金供款不足以應付日後退休日常生活所需,故此另加各種各樣的投資,包括買儲蓄性人壽保險等,卻往往忽略另一種更加寶貴的財富,就是健康。有調查顯示,一些內地尖子放棄留港工作,原因是久留身體愈來愈壞。金錢上錙銖必較,健康上卻無盡揮霍,退休後就算家財萬貫,如果纏綿病榻,恐怕也無法享受優質生活。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