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調查 50人被迫性交 平均11歲 「比例雖小 不能容忍」
(明報)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05:05
【明報專訊】一項以全港4000多名小五小六學生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發現,竟然有50名小學生表示曾被迫性交,42人表示曾性交;若因性交不幸於求學期懷孕,七成被訪小朋友不擔心自己會當上「爸爸、媽媽」,反而怕影響學業前途。護苗基金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小學生對性認識不足,「根本不當懷孕是一回事」,嚴重程度令人關注。
4000人受訪 42人曾嘗禁果
護苗基金今年3月至5月期間,以問卷形式訪問24間小學共4569名小五及小六學生,就他們的性知識、性經驗、性態度及性知識的來源研究。受訪學生平均年齡約11歲,男生佔56.6%,女生佔43.4%。
負責調查的護苗基金執委會成員張錦芳指出,50名曾被迫性交及42名曾性交的學生,所佔受訪學童的比例雖小,但以數字計,「每個都係人」,嚴重程度值得關注,對有關行為應該「零容忍」。她表示,由於訪問以不記名方式進行,會把個別學校資料交校方跟進。
調查顯示,六成五受訪學生表示自己的性知識足夠,只有一成自言不認識「性行為」。不過,於性知識部分,學生認為女生的胸部是「私人部位」較「陰部是私人部位」的多,八成受訪學生不認為觸摸自己的私處是「性方面的行為」。
在可選多項的性經驗中,50人曾被迫性交,42人曾有性交,16人曾使用避孕套,10人曾服用避孕丸。性交雖會導致懷孕,但只有三成受訪學生表示害怕「有BB」,超過五成人擔心影響成績及將來。性教育方面,約四成表示父母從未與他們談及有關性的話題,包括性交、男女性器官、懷孕、拍拖及預防性侵犯;超過半數學生表示,欲知「性事」,會向老師及父母提問。在性學問當中,學生最想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及預防性侵犯。
護苗:性知識不足夠
負責調查的護苗基金執委會成員張錦芳表示,性知識的調查數字反映學生的性知識其實並不足夠:「他們連胸部或陰部屬私人部位都分不清楚」,這可能與四成人認為「講性是骯髒的」有關。不過,學生願向老師及父母問性知識,她建議父母於孩子3歲時教授「男女有別」:「在他們懂得分去男女廁起就要開始教」,學校亦可與家長或性教育專家合作設計課程,解決學生青春期間的疑問。
-
回應:
香港學校的性教育知識是足夠的,基本上,就連 “安全期”,男女生都可在仍未分文理科的時候,從生物堂上學到.而父母這一塊,我讚同報導所提的: “學生願向老師及父母問性知識,她建議父母於孩子3歲時教授「男女有別」:「在他們懂得分去男女廁起就要開始教」”.中國人的家庭一般一男一女,拼湊一個 “好”字,當兩小孩不再小孩時,而是兩個獨立的,擁有成人身體,明顯性徵的個體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即使在單親家庭,懂事了的孩子能夠從單性家庭中明白與同性與異性相處之道.
對於生育,男女都有着對等的責任.如果女性的生理週期是不穩定的話,可以考慮使用藥物和避孕套,甚至,可考試做結扎手術.相關資料如下:
女性結紮,有沒有後遺症?吳伯瑜 北市王伊蕾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 【2002/06/17 聯合報】
自從1951年William醫師提出結紮可能影響到月經狀況後,結紮後症候群就一直是許多人爭議的課題,一般認為的結紮後症候群包含了月經出血增加,經期間不規則出血、性生活問題、情緒不穩、經前症候群加重等等,甚至有的醫師因為怕病人發生結紮後的問題,而建議她們採取子宮切除的方式做永久避孕,現在聽來雖然有點匪夷所思,不過也能想見這個問題有多麼令人困擾。
會造成結紮症候群的原因,有的人推測是在做結紮時,可能會破壞部份進入卵巢的血管,來自腦下垂體刺激卵巢的荷爾蒙就可能會減少,所以卵巢的工作會有不正常的現象。
有關結紮後遺症的研究相當多,以往許多認為結紮會造成問題的研究並沒有把年齡、體重、有無生產、先前使用避孕藥的狀況、結紮多久,結紮的方式等等列入考慮,近年來一些比較嚴謹的研究發現差別並不明顯,例如2000年美國學者Herbert B探討了9514位結紮的女性,結果發現,結紮後的女性在月經的間隔及月經與月經間的不規則出血現象並沒有比較多。台灣有不少人在產後一、二天就做結紮手術,但是生產後,約有50%到80%的人可能發生程度不一的產後沮喪,更有7%至30%的人會有產後憂鬱的現象,有些人就會把情緒上的問題歸咎於結紮,其實兩者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一項由德州醫師在1998年研究一些較年輕就做結紮或是本來結紮意願不強的病人卻顯示,她們在結紮後雖然因為不用擔心懷孕,在性生活方面比較滿意,但是有21.9%表示反悔,1/3有不等程度的月經異常,易怒、憂鬱、腹痛、背痛、疲倦也是常見的症狀,也就是說,如果妳原本就不是非常想做結紮或是年輕未多加考慮,結紮之後,發生問題的機會可能真的會比較高一些。
有些統計指出,結紮過後因為一些婦科問題而需要切除子宮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事實上,有許多人不想再生小孩的是因為有一些相關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宮肌瘤、高齡、凝血功能不好、或是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等等,在結紮後這些問題可能才是需要切除子宮的原因,而不是結紮本身。結紮後,子宮對於某些人而言會從生育器官變成麻煩製造者,而一些月經相關的不適就可能變得比較不能讓人忍受,所以手術的機會自然會增加。除此之外,會選擇用手術結紮的方式來避孕的人,將來也可能比較會考慮用手術方式來解決其它的婦科問題。
雖然到目前為止,研究的結果沒有明確的結論,不過大部份的學者認為就算真的有結紮後症候群,也只是非常少數的人受到影響而已,其實結紮也有一些附帶的好處,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它或許可以減少卵巢癌的機會,可能是因為手術改變了局部的荷爾蒙狀態,或是血流的阻斷減少卵巢接觸致癌基因的機會。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結紮發生後遺症的機會非常低,不過到了考慮結紮手術之前,儘管醫師解釋再多,還是有許多人怕這些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為那些不太確定,而且可能性不高的結紮後併發症煩心,而且應該要充份與醫師溝通手術的危險性、好處、以及妳的家庭、子女、身體一般狀況到底適不適合結紮,以免手術後一段時間又後悔,到時候要再接通,可得大費手腳了。
http://www.obsgyn.net/info/press_wu_tuboligation.htm
-
【結紮會讓人起笑嗎?】
婦產科專科醫師 蔡鋒博、陳昭雯
打字義工 轉載自「完全避孕錦囊」
結紮手術分為男性、女性兩方面,其利弊得失依個人的體會也各有不同的看法。
根據統計,國內有愈來愈多婦女採用輸卵管結紮手術避孕;尤其對於已經達成有 兒有女的目標家庭來說,這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結紮後不會影響女性的生殖、 內分泌系統,可以有正常的月經、正常排卵,但排卵後受孕的機會微乎其微;其 中男性結紮又比女性更安全、方便、有效益。但目前的社會風氣,男性結紮較難 被一般男性接受;這可能與傳統誤認為男性結紮後會「雄風不再」或降低性功能 有關。
無論如何,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尚未有因為結紮而致死的病例,可見這起碼是一 個一勞永逸又安全的手術避孕方法。而且現在醫學科技進步,結紮後如果還想再 懷孕、生育,仍「接通」的機會。
結紮後會愈來愈胖?
但由於結紮畢竟要動個小手術,把輸卵管或輸精管切斷、綁起來,而引起很多人 的疑慮、害怕,少數人甚至還會出現「輸卵管結紮症候群(Post-tabal Ligation Syndrome)」。這些症候群看在醫師眼裡,有時真令人啼笑皆非。
住在新竹的一位王姓婦人已結婚十五年,且連生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勸她趕快 結紮,沒想到她竟理直氣壯回答:「我才不要結紮,結紮會便人起笑(發瘋)! 」新竹戶政事務所及家計人員都認為,如果她繼續「增產報國」,才真的要令所 有的人「起笑」,但對她也無可奈何。
門診時,常有病人在生完三胎後與我討論避孕方式,我一談到結紮,有些人立刻 敬謝不敏,並舉例說她的朋友、阿姨結紮後滿臉青春痘,而且愈來愈胖,「簡直 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另一名已有三個小孩的婦人,因不想再生小孩而前往醫院進行結紮手術,不料, 事後仍然懷孕,這名婦人一怒之下控告醫生涉及詐欺。
台北地方法院乃函請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要求鑑定;該會鑑定報告指出,將婦 女兩條輸卵管部分切除並打結的避孕手術,仍有再懷孕的可能,結紮手術失敗率 平均約百分之○.五至一,因此該案並不構成詐欺。
事實上,類似案例經常可見。
去年我就遇過一個同業的患者結紮後又懷孕的例子,結果病人怒氣沖沖要告那個 幫她結紮的醫師,她心有不甘的說:「我還是指定醫師呢!」我聽了之後,一再 以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最新的研究說明,她才稍稍和緩下來,「但還是要去找他 理論!」後來她有沒有去鬧我不得而知;不過患者會生氣,我們可以體會,我只 能盡力說明結紮可能的失敗率,解釋醫師不是神,偶爾也會有失誤,就像前不久 的「肩難產」醫療糾紛案,因為人的身體、疾病、手術過程都有一定比率的不確 定性(uncertainty),並不像算術一樣一加一等於二,所以比較難以預期。
結紮在理論上不容易再懷孕,尤其綁了之後又剪,剪了之後還不死心再加上電燒 ,如此「綁綁切切燒燒」,仍然有可能擋不住雙邊輸卵管上皮細胞再接通,可見 「生命力」多麼強韌。
輸卵管結紮共分六種
就目前而言,女性輸卵管結紮手術共有六種,一般分為 A愛爾文法(Irving)、 B波曼麗法(Pomeroy,又稱剖腹結紮)、 C波克蘭法(Parkland)、 D梅迭尼爾法(Madlener,非產後中間結紮)、 E克羅尼繖部切除法(Kroener fimbriectomy)及 F腹腔鏡雙極電燒結紮法(迷你腹腔鏡結紮)。
其中A、B、C、D、E四種可能影響到卵巢的血流供應,只有C比較不會影響;F 不但不傷及卵巢血流,甚至術後還可減少下腹痛宿疾,算是一舉兩得。
而婦產科界所謂的輸卵管結紮症候群(Post-Tubal Ligation Syndrome),是指 婦女在輸卵管結紮後產生下列八種症狀:下腹痛、月經出血量過多、月經不規則 、二次月經中間仍斷續出血、卵巢囊腫、嚴重經痛、月經量減少及不排卵。少數 人另外還出現多毛、老人斑及變胖現象。但米拿威醫師曾用靜脈攝影追蹤使用傳 統波曼麗法的病人,發現子宮、陰道及卵巢附近靜脈有曲張現象(像腿上的靜脈 曲張一樣,靜脈血管如蚯蚓般);醫界認為,那是結紮輸卵管時不小心傷及輸卵 管繫膜的血管,干擾到子宮及卵巢的血流供應,導致女性荷爾蒙分泌紊亂之故。 哈格魯及亞柏拉罕兩位醫師即發現,有些女性結紮後會出現雌激素下降、黃體素 上升現象。但其他三份研究則持否定態度,如魯道夫就認為結紮後女荷爾蒙根本 沒有改變,但如果結紮時不小心綁到子宮、卵巢血管才會影響到卵巢功能。
其他支持結紮後一切不變的研究還有很多,最有名的是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 )所做的一項著名研究CREST(Collaborative Review of Sterilization),針 對二五四六名患者,追蹤研究結紮前後二年的健康情況,發現很少人因為結紮而 造成月經異常或經血量改變;如果使用腹腔鏡雙極電燒結紮,還可能大幅減少下 腹痛舊疾。其他如卡松德及博納二位醫師研究發現,結紮後經血量多,是因為結 紮前本來就有經血過多的潛在原因,與結紮無關。無獨有偶,維錫醫師也研究發 現,結紮後,患者的婦科或精神科疾病並不會因而增加,換言之,不是因為結紮 「起笑」,而是結紮前原本就有「起笑」的潛在因子。
結紮後不會「變了一個人」
由此上種種研究可知,所謂結紮後會「變了一個人」的說法有點言過其實,大可 不必擔心。我們的由衷建議是:如果子女數已經足夠,大可選擇結紮,且以剖腹 手術、波克蘭法及腹腔鏡雙極電燒法最安全、最不影響卵巢功能,其中又以後者 可減少術前之骨盆腔疼痛最佳!
過去,關於剖腹結紮的失敗率往往各說各話,沒有客觀的標準,主要是侷限於研 究樣本數不足,以及追蹤的時間太短。因此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做了一次大規模、 大系列的長時間(十年)研究,發現三年的失敗率高達千分之八,十年的失敗率 約百分之二。其詳細分析如下表所述。
每千人之懷孕率 樣本數(人)
波曼麗剖腹結紮 2% 6717
剖腹產順道結紮 3% 1739
非產後中間結紮 6% 1115
迷你腹腔鏡結紮 0.5-1% 40425
可見腹腔鏡手術的失敗率,比起傳統的剖腹式結紮要低一些,因此在一九九○年 A.A.G.L(美國腹腔鏡手術學會)特別肯定腹腔鏡結紮手術的效果,認為是一種 安全、簡單、有效的手術,而且不必受限於內科疾病、年紀太、高胎次(生過好 幾胎)者。
所以,女性如果已有足夠的子女數,想要「一勞永逸」時,不妨建議婦產科醫師 採取「迷你腹腔鏡結紮」。
已經結紮,怎麼又有了?
一位三十二歲,已生有三個小孩的婦女,因為月經延遲三週併有右下腹痛、陰道 出血來醫院診療。我做完理學檢查,幫她看超音波時,發現子宮內空無一物,右 邊附屬器官有一個囊狀物;這時正好驗尿報告出來,呈懷孕反應。
我告訴病人:「是懷孕,而且是子宮外孕!」她大驚小怪道:「怎麼可能?我去 年才結紮咧!」我拿驗尿報告並指著眼前的超音波螢幕給她看,患者大感不解, 一臉頹然。事實上並不奇怪,而且大有可能。
一九九六年,一項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贊助,完成十年統計報告,指出 美國的避孕人口中,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使用結紮方式,此法雖然非常有效,「 但不能保證完全安全」;該項調查統計在十年期限內,已結紮的婦女中,每五十 名就有一名再懷孕,失敗率達百分之一.八五。這項由皮得森彼教授 (Herbert C. Perterson)主導的研究,針對一○六八五位婦女做統計,證實有 一四三位懷孕,且結紮婦女的子宮外孕者有四十七位,比率高達百分之○.七三 ,因此美國CDC強調:「結紮」還是有一定的子宮外孕風險。
由這項長達十年的調查研究可知,一般人認為「結紮愈久愈安全」的想法是錯的 ,因為CDC發現在結紮後四到十年的外孕率並不比結紮後的前三年低。另外,研 究也發現,「年輕就是本錢」,因為在三十歲以前,以雙極電燒結紮(沒有剪斷 ,只電燒),其子宮外孕率為產後結紮的二十七倍。換言之,太年輕結紮會增加 外孕率。這份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
總計美國約有一千萬名育齡婦女選擇以結紮方式避孕,尤其在一九九○年代,結 紮最容易被接受,因為一般人相信「結紮就一了百了」,但依上述美國CDC的研 究,似乎並不盡然。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一九九二年的統計還發現,因懷孕而死亡的原因中,有百分之 九為子宮外孕所致。這種機率很大,假如病人以為已結紮不可能懷孕,就隨便找 一位醫師診治,結果可能被當做骨盆腔炎、胃腸炎處理而造成延診及誤診,等到 子宮外孕大到破裂,即易因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
一九七八年美國結紮研究委員會成立,專門研究各式結紮的安全性及其有效性。 最近的一項報告指出,結紮十年內再懷孕的機率高達百分之一.八五,引起舉世 重視。所以我也要在此呼籲國人多加注意:結紮後十年的子宮外孕率仍高達百分 之○.七三,結紮愈久並不愈安全、愈年輕(小於三十歲)結紮,愈易外孕,尤 其使用雙極電燒結紮者,所以絕對不要掉以輕心。
男性結紮好還是女性安全?
身為婦產科醫師,我常被病人問到:「女性結紮好,還是男性結紮好?」「男性 結紮會不會導致性無能?」「結紮後如果還想再生,可以接通嗎?」
這些問題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答案,端看你要求、重視的是什麼。一般的看法是: 兩者的效果差不多,但「男性結紮者比較體貼太太!」我們從不久前影劇新聞中 報導兩位名主持人的「動作」,就可以了解此一心理。
新聞報導,名主持人徐乃麟為了體貼他太太,自己跑去結紮,在演藝圈贏得了許 多讚嘆。不久,名嘴兼名作家苦苓夫婦也一齊上醫院,「搶著結紮」而演出「我 綁」還是「你紮」趣聞。苦苓說,男人結紮比較省事;他的太太蘇玉珍則認為, 「萬一那一天我先走了,他想再娶,新太太說不定還想生小孩,所以還是我來結 紮好了!」他們倆還穿著新娘、新郎禮服參加台視「最佳拍擋」錄影,引起觀眾 注目。
本文的重點不在探討最後到底是苦苓自我「了斷」,還是蘇玉珍力爭成功,而是 了解「男性結紮」的相關問題,以解眾讀者之惑。
雖然醫學資訊愈來愈普及之後,多數人都能接受「男性結紮」的觀念,而且以目 前的觀點,男性結紮一向被視為「新好男人」;不過,就男性圈子而言,結紮後 有時會被人消遣:「以後風流就不用擔心留下孽種!」當然,最重要的是自己必 須克服「雄風不在、大不如前」的心理障礙。持平而論,男、女性結紮在心理上 的擔心基本上是相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至於如何選擇較好,以下的分 析可供參考:
男性再接通率高但精子已失效
(一)男性的避孕效果較佳:根據海契(Hatcher R.A.)在『避孕技術』一書中統 計,男性結紮一年內的失敗率百分之○.一至○.一五,女性結紮則高達百分之 ○.四。另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曾做過一項大規模,發現女人結紮十 年後再懷孕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二,由此顯見研究,就避孕效果而言,男性結紮 的效果較好。
(二)女性的再懷孕率較高:結紮後,如果因再婚、後悔或家中有些意外,想要 「再生一個」,則男性結紮後再接通率仍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但涉及諸多因素 ,包括抗體因素,仍有些病人無法讓太太懷孕。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愛 德華醫師(Edward E. Wallach)表示,男性結紮後三至五年,體內的抗精子抗 體濃度達到最高;因此雖然再接通率高達八成,但抗精子抗體會使得精子變成無 用武之地,因此,輸精管然雖然接通,卻無法使女性懷孕。但女性結紮再接通後 的懷孕機率則較高。所以就「可逆性」而言,女人似乎較有把握。因此男性結紮 最好視為永久性的絕育手術,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否則結紮三、五年後,抗體產 生,儘管輸精管是通的,也無可用之「兵」而後悔莫及。
(三)男性手術的危險性較低。男性結紮,尤其是最新的無切口式輸精管結紮, 因為幾乎不碰及血管本身,加上傷口極小,所以流血與感染的可能性已降至最低 。而女性結紮,產後一般用迷你部腹術,非產後則用迷你腹腔鏡,流血感染的機 率雖然很低,但相較於男性結紮仍稍微高一些,但此說無統計學上意義。
(四)男性結紮後的影響比女性少: 男性結紮只是阻斷睪丸製造的精蟲進入所射出的精液中,因此勃起、射精功能一 樣不缺、不滅,大可放心,也不會變成「銀樣蠟槍頭」。因為男性荷爾蒙不變, 因此聲音依然雄渾,體毛、性慾也一如往昔。但女性結紮偶爾會出現結紮後症候 群(Post-ligation Syndrome),有人出現月經異常、經血過多(或過少),變 胖。下腹痛,甚至精神輕微異常(心理影響,自認為不再是女人,但非常少數) 。雖然有人研究可能與結紮時綁到卵巢血管,以致荷爾蒙分泌混亂有關;但研究 者以彩色陰道超音波觀察,終於推翻這種假說。然而就結紮後的不適而言,女性 顯然比率偏高。
男性有精蟲腫塊、女性易積水
(五)為什麼結紮後都會腫一塊?沒錯,男人叫做精蟲腫塊(Granuloma),這 是結紮後,精蟲由輸精管睪丸端外溢,造成一個豌豆般大小的疼痛硬塊,但一會 兒就會自行消失,如果出現過久未消失,自己擔心時,也可以開刀拿掉。女人叫 做「輸卵管積水(Hydrosalpinx)」,這是因為綁了之後,輸卵管液被堵死,因 而腫脹如香腸,醫師可用腹腔鏡處理或觀察。
男性結紮 女性結紮
安全性(懷孕率) 0.1-0.15%(一年) 0.4%(一年)2%(十年)
再接通率 99% 99%
接通再懷孕 三~五年後低 75%
危險性 低 少數人會流血、感染
影響生理 低 低,但可能有結紮後症候群
結紮後腫塊 精蟲腫塊、腫脹感 輸卵管積水
額外好處 無 減少卵巢癌機率二十年
結紮後再避孕 幾週內仍需避孕 不必
(有殘存精子)
可逆性 3~5年後抗體產生後, 有
可逆性就不大,需有
永久性絕育準備
傷口大小 0.3~0.5公分 1公分
(作者為彰化市博元婦產科診所負責醫師)
http://www.drugnet.com.hk/health/e164-4.htm
小結: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擁有孩子.單是一個遺傳病足以可以要孕婦終止懷孕.在為人父母之前,我們應何以看生孕呢?給生命挽留一份尊重!仍是一份永遠不會是屬於自己而又不會失去的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