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熱愛工作



宿公廁清潔工盼到了立法 時薪7元遭遇 打響最低工資第一槍
(明報)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山東街公廁、北河街公廁、南昌街公廁等地,曾經是嚴伯的工作間,亦是他的起居室和寢室。9年前,日薪僅得100元的嚴伯,屋租、水電費也付不起,只能蝸居在公廁內不足10呎的儲物室。事件在2001年曝光,揭示政府外判清潔服務的弊端,間接促成今天的《最低工資條例草案》,回想時薪7元的日子,現年76歲的嚴伯慨嘆:「畀乞丐都不止。」

回想舊日工資:畀乞丐都不止

嚴伯在內地是大地主的兒子,40年代來港,先後從事無線電、塑膠機等行業,曾開設小型膠袋公司,後來太太染上肺癌,嚴伯用畢生積蓄為太太治病,半年後太太離世,子女捨他而去,嚴伯獨自開始其露宿公園的生活。

9年前日做14小時 請假自付替工錢

某天,有人主動向嚴伯提供公廁清潔工的工作,待遇為每天工作14小時,日薪100元,不設任何假期,請假要自掏150元請替工,更隨時受突擊巡查的食環署職員責罵,「收入又不多,又畀人鬧,這邊廂清潔完,有人掉牙籤在樓梯,食環署職員見到就鬧我清潔不乾淨」,嚴伯憶述在塑膠機公司工作時,老闆待他好得多,「我辭工問他借錢裝修新屋,他還嫌我借得少,要借多點給我」。在公廁工作的日子,嚴伯每日凌晨飲早茶,中午飲茶用膳,晚餐以粉麵解決,每餐花費約20元,餘下的用來買白酒,每天100元花得乾乾淨淨;晚上9時半下班,嚴伯繼續留在男廁內的「家」,不足10呎的雜物房堆滿清潔用品,嚴伯每晚屈居在內,整夜與收音機為伍,「好似蝦米屈埋,睡在紙皮盒上」,但不臭不污糟嗎?「馬死落地行嘛」。

已退休嘆立法太遲 替工人高興

嚴伯的苦况於2001年經媒體曝光後,食環署隨即要求外判公司為員工提供法例要求的所有假期,同年政府要求各部門外判工作時,將工人工資納入打分制(即外判公司提供的工資愈高,獲愈高分數),3年後政府外判清潔工及保安員均設最低工資保障。時至今日,全港最低工資保障亦將完成立法,嚴伯慨嘆立法太遲,但未能受惠的他亦說:「(最低工資立法)好開心,希望工人多點人工,我個人不是問題。」

嚴伯形容當年的僱主「不止沒有良心,還很奸」,「當年畀判頭賺晒,做得好,人工都低,老闆(判頭)又你『就有人工加』,但都沒有加過」,而沒有議價能力的露宿者或吸毒者往往是判頭的「目標」。嚴伯其後因身體問題被迫退休,領取綜援 過活,現時他在安老院居住,子女偶爾會探訪。

明報記者

-
工會闖分店抗議 大家樂落閘阻止
(明報)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繼狙擊超市及便利店人工偏低,有團體昨到大家樂抗議員工平均時薪只有22.5元,惟大家樂今年已加價5%,集團主席陳裕光仍稱若最低工資定於33元,會發盈利警告和裁員。另外,社民連梁國雄昨於答問大會上,諷刺陳裕光為「陳十九」(早前有調查發現大家樂員工時薪低見19元),多次質問特首曾蔭權為何委任陳裕光加入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

時薪最低19元 長毛嘲主席「陳十九」

曾蔭權回應說,每人都可表達自己意見,不認為一個人可「隻手遮天」,其後梁國雄衝向曾蔭權,並擲出一疊印有陳裕光樣貌的「19元鈔票」,其後被保安帶離會議廳,曾蔭權表示「公道自在人心」。

飲食及酒店業職工總會20名代表昨到太子道大家樂分店抗議,並入大家樂派發宣傳單張及襟章,又把一塊自製的「大家樂餐單」貼在牆上,諷刺官商勾結,員工其後將餐單撕下並一度落閘阻止示威者入內。

被貼諷刺「餐單」 大家樂:較同業高薪

工會幹事胡穗珊批評身兼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的大家樂主席陳裕光較早前的「時薪33元發盈警論」,指該公司今年盈利超過6億元,即使最低工資定為時薪33元,大家樂的成本亦只會加4.08%,但大家樂今年已加價5%,變相已抵消立法後的影響。大家樂發言人回應稱,大家樂薪酬較同業市場水平高,並維持在其中位數之上。
.
-
勞工界爭「一年一檢」 立會尚欠4票
(明報)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政府日前以「技術修訂」為名更改最低工資修正案表決次序,勞工界指會減低通過「最低工資每年至少檢討一次」修訂的機會。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指政府「屈機」(意指以不公平的姿態或手段獲得勝利),亦不明白政府為何堅持兩年才至少檢討一次。據悉,勞工界作最後努力,游說功能組別議員支持,欠4票便有機會通過一年一檢修訂。

工聯會斥政府改表決次序

議員議案需分別獲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過半數通過,工聯會立會議員王國興說,功能組別已獲勞工界、民建聯及泛民代表等11票支持,現正游說謝偉俊、譚偉豪等人。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表示,工聯會立法會議員今日會提出約3項修訂,包括要求一年檢討一次、最低工資委員會官方委員沒有投票權等。吳秋北形容政府更改最低工資修正案表決次序是完全「屈機」,因為現時改為先表決議員的「一年一檢」修訂,若最終被否決,屆時政府提出的「兩年一檢」會有較大機會獲通過。

勞工及福利局發言人說,《最低工資條例草案》修正案,將每兩年檢討一次工資水平的條文,放於法案的第13條,是恰當的法律草擬方式。特首曾蔭權 昨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回應議員提問時表示,是否要立法規定標準工時,需考慮會否干擾勞工市場,影響就業和市場靈活性,他希望等待最低工資法通過後,才決定如何跟進。
.
-
曾蔭權三招 化解民生問題
(星島)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政改過關後,特首曾蔭權將施政重點轉移至民生問題。他昨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承認,香港的社會矛盾部分體現在貧富差距,強調要令繁榮共享,除了「做大個餅」外,也要考慮公共資源分配問題,協助部分工資停滯不前的市民。他表明,政府未來將重點改善三大民生問題,包括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難、資助置業的房屋政策和老人福利;政府又會以新思維探討老人回內地退休及其福利與醫療問題。

  記者:曾善璘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多次提及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曾蔭權昨天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主動論及香港的社會矛盾。他認為,當前社會矛盾部分體現在貧富差距,部分為期望與基本制度的不協調。他指,處理社會矛盾的最根本方法,是令巿民能受惠於經濟發展,分享繁榮成果。他重申要增加就業及工資水平,必須令經濟可持續發展。

  檢討跨區交津助在職貧窮

  不過,他首次明確承認,在全球化挑戰下,「部分無法參與高增值服務業的市民,出現工資停滯不前,在職貧窮現象。相反,參與高增值業務的人士的工資收入不斷上升,社會貧富差距是愈來愈大。」

  曾蔭權同意,要令全港市民共享繁榮,「除了『做大個餅』(即經濟增長)之外,也要考慮公共資源分配問題」,並指政府與巿民就此要建立共識,又重申香港一直奉行的低稅制和量入為出原則。他表示,自己在上任以來,已著手處理部分公共資源分配問題,如公共醫療融資;未來則會著重處理「在職貧窮」、房屋分配及老人福利問題。

  房屋方面,他強調香港土地有限,政府在公共房屋應扮演甚麼角色,是一個富爭議性問題,運輸及房屋局正就政府在資助置業問題上擔任的角色進行諮詢,他將會在十月的《施政報告》中交代。

  最低工資 盼議員開綠燈

  對於如何支援「在職貧窮」問題,他表示正檢討「跨區交通津貼」計畫,並於年底前提出具體方案。

  《最低工資條例草案》今天恢復二讀,曾蔭權希望法例能順利通過,他期望在保障勞工免受低薪剝削及保持良好營商環境中能取得平衡,訂立合適的最低工資水平;當《最低工資條例草案》通過之後,政府將會跟進標準工時問題。

  社會福利方面,老人問題將是政府最大挑戰。曾蔭權指,戰後嬰兒潮一代已步入退休年齡,未來老人服務及醫療需求將不斷上升,政府必須定下老人服務的優次和策略,部門正規劃社區及家居照顧模式,並以新思維探討老人回內地退休及其福利與醫療安排;同時要切實解決弱勢社群問題。

  生果金離境 議員促放寬

  工聯會王國興在答問大會上,已表明若政府不放寬生果金離境限制,工聯會將提出司法覆核。曾蔭權回應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已從政府財政負擔等多方面作實際研究,他不希望與議員在法庭相見。

  代表醫學界的梁家騮提及標準工時問題,曾蔭權則答允研究,但強調要考慮對整個就業巿場的影響。

  相關新聞詳刊A12版
-
微調均富重點 緩和社會矛盾
(星島)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06:30
(綜合報道)社評


行政長官曾蔭權宣布會以改善民生為施政重點。政改問題初步解決,輪到貧富懸殊的民生問題得到政府較大重視。

  總理溫家寶今年三月解答何謂香港面對的「深層次矛盾」,在五點矛盾中,第四點涉及政制,第五點是改善民生和發展教育。

  本港社會貧富差距近年隨著經濟轉型日益擴大,富者愈富,貧者雖然未至愈貧,但是收入和生活改善的步伐追不上經濟發展。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去年十月公布的各國貧富差距比較,指香港在二○○六年的堅尼系數達零點五三三,在先進地區中排第一,最富有一成人的收入,是最貧窮一成人的十八倍。

  對於這個數字,社會上大致分為兩種看法。其一是要求透過財富重新分配來縮減貧富懸殊;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應該積極改善經濟,讓先富起來的一批人透過「滴漏效應」帶動就業,惠及基層市民改善生活。

  滴漏效應遜預期

  政府基於審慎理財的原則,採取比高稅高福利的歐美國家為保守的均富政策,主力放在創富方面,因應國際經濟格局轉變,尤其是中國急速發展帶來的競爭威脅和發展機遇,尋找經濟轉型帶來的高增長商業和就業機會。

  這個策略在創富方面非常成功,令本港經濟由二○○三年的沙士低谷至今增長驕人,但是所發揮的滴漏效應卻遜於預期。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二○○四至○九年,本港最高收入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由六萬八千元升至七萬五千元,而最低收入的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卻滯留在三千元。由於期間低收入住戶的家庭人數減少,以人均月入中位數計,由一千五百元升至一千六百元,升幅是百分之六,而最高收入的一成住戶人均月入中位數則升了百分之九。

  仇富損和諧管治

  社會「患不均」,再加上市民不滿部分富人的營商手法,滋生仇富心態,損害和諧,不利管治。曾蔭權昨日的表態,顯示政府比以前重視在職貧窮的現象。他提出除了「造大個餅」之外,還要考慮公共資源的分配問題。

  西方政府在資源再分配方面,主要是採取「劫富濟貧」的稅收政策,福利好,但是稅率高。這與本港的低稅哲學和制度有很大的基本差異。《基本法》一○八條授權本港政府自行立法規定稅務事項時,特別加上一句「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這形成曾蔭權口中的市民「期望與基本制度的不協調」。

  政府有意縮窄本港的貧富差距,但由於受到低稅和量入為出的基本制度限制,只能夠在「派錢」比重中進行微調。至於醫療融資和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負擔,如何「開源」應付,難免出現爭議。除了財政方面的資源調配,政府也可以透過其他政策改善低收入人士的處境,設立最低工資是其中一個途徑。

-
回應:

香港的勞工階層,俗稱的"打工仔".而年齡分佈是值得要人關心.我們的勞動人口是維持在一個怎樣的人生階段呢?早前,於7月4日在報紙上報導了一宗八十一歲的小巴司機,在車廂內中暑不治.八十一歲的工作應該是什麼?或許,八十一歲的 "工作環境"應該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